初夏,花间晨露缱绻
天沐河畔绿意盎然
乘着“双碳”目标的东风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按下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加速键”
以创新之笔
绘就 “生态之城”美丽图景
近日
新华网、人民网、澳门日报、触电新闻
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珠海特区报等
主流媒体
相继对“琴澳绿色低碳城市体验日”活动
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新华网报道
▲人民网报道
▲触电新闻报道
▲羊城晚报报道
▲广州日报报道
▲澳门日报报道
▲澳门日报报道
4月30日,澳门食物及环境健康学会联合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举办“琴澳绿色低碳城市体验日”活动。
近30名澳门环境科学专家、学者、促进可持续发展倡议者和社团代表走进合作区实地打卡,聚焦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进行参访交流,凝聚琴澳“绿色智慧”,探索推进合作区“生态岛”绿色发展新模式。
新时尚发力
绘浓低碳生活氛围
作为源头减碳的民生“关键小事”,垃圾分类关系着群众生活环境、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走进合作区,扑面而来的低碳生活“氛围感”,让来自澳门的交流团成员们感叹不已。
“近年来,在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指导下,大横琴城资积极发挥‘物业城市’全域智治优势,以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持续探索城市‘零废’‘减碳’全链条管理模式。”
大横琴城资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合作区已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增加17%,通过实实在在的减碳管理为“生态岛”建设夯实基础。
交流团先后到访了垃圾分类社区示范点、垃圾分拣中心、厨余资源再生利用教育基地和堆肥试验点,深入了解生活垃圾全链条管理闭环和资源循环促减碳的实践经验。
“这次走访和交流,我们了解到合作区从前端生活垃圾分类,到中后端垃圾专项分流处理、厨余资源再生利用探索,再到农场、堆肥、育苗等产业链条的试点延伸,形成全链条减碳管理的闭环。”
澳门华侨总会副会长、侨界青年协会永远会长毕志健说,合作区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率先示范,不仅有利于澳门居民融入,甚至可以影响大湾区更多城市和居民,推动更多人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深交流献策
打造低碳城市典范
横琴“物业城市”治理模式已落地实践四年多,其创新成果多次“火出圈”。如今,在琴澳深度融合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物业城市”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断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加强琴澳两地学习交流,激发微观主体参与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情。
通过此次沉浸式的探索走访,交流团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城市农夫”与波卡西堆肥的乐趣,还在年轻化的沟通方式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他们热切地交流所见所闻所感,分享对合作区城市管理服务和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感受和建议。
“合作区作为全国‘物业城市’的标杆,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探索经验,通过厨余资源再利用、实现生态循环的方式,反哺自然,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与大自然相连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过程,为澳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示范。”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成昆说。
产学研共促
助推城市永续发展
活动当天,大横琴城资公司联合澳门食物及环境健康学会共同成立“良食教育实践基地”,并现场举行授牌仪式。据了解,双方将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澳门居民及相关机构提供科教和调研场所,进一步开拓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交流活动,促进合作区生态价值提升。
“希望借此交流体验活动,推动澳门各界与合作区形成紧密的联系。学会的宗旨是通过粮食重建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未来,我们将通过教育实践基地,从内容创新、软件应用到场景体验,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向琴澳居民传递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逐渐提升大家对于绿色低碳城市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生态文明素养,共促减碳、融入国家永续发展大局。” 澳门食物及环境健康学会会长柯学明表示。
与合作区共生,与时代同频。从“智慧治理”到“绿色发展”,大横琴城资公司持续丰富“物业城市”公共服务内涵,果断按下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快进键”,围绕碳中和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和体验升级,凝聚琴澳各界共商共建力量,共同探索适用于合作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横琴速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珠海大横琴城资公司。